全國服務熱線:4008 676 628
銷售熱線:18926587466
銷售熱線:18038190985
傳 真:0755-29580202
郵政編碼:518109
企業(yè)網址:m.hcssx.cn
訂購網址:https://puxun168.1688.com
地址:深圳市龍華新區(qū)大浪南路聯(lián)圍街2號蒲迅樓
第一個十年,鋰離子電池開始真的進入全面市場化,包括鋰離子電池的種類和配方、技術路線的轉變、應用場景的轉變等等。
2000年是超輕薄筆記本空前繁榮的一年,各大廠商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機型,當年IBM的ThinkPad 240就在其中脫穎而出,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筆記本電池Pack由外殼、電芯、電池保護板以及連接線這四部分組成。初期一些Pack里面的電芯主要使用了鎳鎘NiCd/鎳氫NiMh,可是很快就全部被鋰離子電池取代了,而且規(guī)格上基本也統(tǒng)一到18650圓柱形電芯,正極材料以鈷酸鋰為主。
鋰離子電池的基礎創(chuàng)始人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和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但把鋰電池發(fā)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人。1992年索尼SONY率先實現了鋰電池商業(yè)化,建立了鋰電行業(yè)的工業(yè)標準,采用的是18650圓柱形電池,容量為1000~1300mAh。兩年后松下也跟了上來,奠定了日企在鋰電池技術上的地位。
國際知名的電池公司E-One Moli,它的前身是NEC-Moli。如果是老一輩的電池人應該對這家公司一點也不陌生,這里面出來的人物有力神的毛煥宇、孚能的王瑀。商業(yè)的世界本就如同戰(zhàn)場一般殘酷,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永遠都在,日本在消費電子領域借鋰離子電池“大殺四方”,韓國人坐不住了,三星SDI、LG化學和SKI三家韓企在政府巨額補貼的加持下,從3C電池殺入來了個彎道超車,一舉擊敗日本消費電子產業(yè)。
中國鋰電池事業(yè)的起步并不比日韓晚太多,在龐大的消費電子需求推動下,中國的鋰電池行業(yè)得以一邊賺錢一邊發(fā)展壯大。國內出現了第一批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yè),比亞迪、比克、ATL、力神并稱中國鋰電池“四巨頭”。
當時的電子部十八所副所長秦興才找來了毛煥宇,毛博士曾在加拿大的鋰電池企業(yè)NEC- Moli任職,不負眾望,他生產出了國內第一批18650電池。除了力神,其他三家都是民企,發(fā)展勢頭絲毫不遜色于國企。
比亞迪的王傳福在深圳成立了公司,將日本國內不愿生產的鎳鎘電池轉移到勞動力廉價的中國。當時日本的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不到20人,要花費上千萬元。比亞迪的一條流水線坐著成百上千個工人,硬是拼出了一條電池生產線,把一門高科技生意做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日本三洋每塊鋰電池的生產成本要4.9美元,比亞迪只需1.3美元。
第二個十年,鋰電池全面市場化。鋰離子電池從全面市場化轉向應用領域多元化,尤其是拓展到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當然這個也涉及到研發(fā)新型電池來滿足終端應用的一些特殊要求,包括從早期的數碼電池延伸到后面的“能量電池”,還有高功率電池、動力電池。以至于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用于水力、火力、風力和太陽能電站等儲能電源系統(tǒng),以及電動工具、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電動汽車、軍事裝備、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
2013年,松下和特斯拉雙方簽署了為期四年的鋰離子電池供應合同;2014年,馬斯克在內華達州開建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事實證明,松下和特斯拉合作的選擇是正確并且是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這段合作第一次證明了普通的18650鋰離子電池也可以應用在電動汽車上。短短幾年時間,特斯拉和松下完成了一個對于汽車廠商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難題:電動汽車終于不是幻想,而是切實可行的理想。
而在2009年,中國新能源行業(yè)迎來了政策的春天。這一年四部委啟動了“十城千輛”工程,政府補貼給了國內新能源車企大展身手的機會。
2010年可以作為中國動力電池發(fā)展的元年,從產業(yè)鏈看,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充電更快、成本更低始終是產業(yè)發(fā)展的核心目標。動力電池上游有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四大原材料,中游有圓柱、方形、軟包三大封裝技術,下游Pack企業(yè)有整車廠、電池廠、第三方Pack三大勢力。今天,日本仍舊掌控著鋰電最核心的技術和人才儲備,韓國擁有四大材料布局和領先的制造技術,而中國則憑借巨大的市場規(guī)模優(yōu)勢得以大殺四方。未來的全球鋰電市場,中日韓必將迎來一戰(zhàn)。
聲明: 本網站所發(fā)布文章,均來自于互聯(lián)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VX:pxebattery)